库文23网 >地图 >心得 >

临床微生物学心得体会

临床微生物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5-03-13 作者:库文23网

相关推荐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生物实验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临床微生物学心得体会 篇1

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于3月2日上午,在西宁市师大附中参加了一周的初中生物实验技能培训,来自各州县的初中生物教师及指导老师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本次培训由省教育厅举办,共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西宁市一中任教生物的李教师讲解了由代表性的生物实验操作理论培训。第二阶段由二位外校的学科专任教师、进行了创新实验教具操作展示。第三阶段由翟主任从各州县中学生物教学的高度出发,全面进行了学科业务指导培训,并对下一步的工作作了安排部署。

通过本次培训,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更清楚了,今后的课堂实验教学操作会更规范化。生物课的直观形象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增强。特别是二位老师创新教具制作的展示,让人耳目一新、耐人寻味,同时迸发出创新的灵动。

我再次认识到生物的教学离不开实验,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得越紧密越巧妙,学生感受亦越深,越能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一直是生物教师不断探究的一个课题。作为一名中学的生物课教师,我对当前生物教育的感受是:要真正地给孩子们上好生物课,还真不容易!要把生物书上涉及到的实验探究活动一一落实,那就更难了!

通过此次培训,也使我对如何进行有效的生物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今后如何有效的上好生物课更加有信心了。这次实验技能培训,我学习了很多实验技能,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及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不透明的动植物标本、验证植物的导管运输水分和营养的作用等,懂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学习到了很多实验方法,掌握了很多实验技能。

通过培训我感觉实施生物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职有望,教育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2、设计实验要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注重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操作意识和态度,在实验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做好操作示范,另一方面在学生实验时要加强检查指导,即时给予帮助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

3、探究学习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把握好探究的时间和材料。

4、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和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

5、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雪中送炭、画龙点睛。生物课堂神秘重重,困难也重重。总之,只有作好生物教学的充分准备,进行精心的预设,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才会使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我们的生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临床微生物学心得体会 篇2

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属限选课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及其初步应用。重点任务是使学生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与免疫机制、检验诊断要点及特异性防治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制药工艺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学科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为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提供良好技术人才,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即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因此课堂教学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图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教学设备,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应注意介绍国内外研究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最新成果和新进展,不断地赋予它新的教学内容。

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和免疫机制、特异性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及与之相关的免疫损伤等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免疫学是研究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有害生物及其成分的'应答过程及机制的科学。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他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

临床微生物学心得体会 篇3

大三下学期5月份,我们动物检疫专业的同学开始了为期2个多月的教学实习,在众多辅导老师之中,我有幸跟随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预防系的赵宇军教授进行学习。实习的地点就在我校动科楼的微生物实验室,以前我们曾在这里上过实验课,所以并不陌生。这次大家来到实验室为自行选择课题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我对世界闻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非常感兴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相关食物中该菌的检验。下面我们来回顾这次实验。

一、实验内容:

食品中金黄葡萄球菌的检测方法实验内容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引起人类和动物化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也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常见致病菌之一。本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空气、土壤、水及其它环境中。在人类和动物的皮肤及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经常有本菌存在。据报导,在正常人群中的带菌率可达30%~80%,其中皮肤带菌率为8~22%,鼻腔和咽喉部等上呼吸道的带菌率在40~50%以上,因此其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尤其是经工作人员的手和上呼吸道而污染食品。由于致病金黄葡萄球菌能产生肠毒素,故一旦细菌污染食品,并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细菌可以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从而引起消费者食物中毒。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特别是在北美及欧洲等地区发病率更高。在上述这些国家中,每年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仅次于沙门氏菌,而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病例排到第2~3位,有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惨重,在我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也时有报导,所以目前世界各国都把金黄色葡萄球菌列为食品卫生的法定检测项目。我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以国家标准GB.4789-10-84及检验检疫系统行业标准SN.0172-92作为依据。

整个检测过程获得最终结果须时5天左右,既费时又费力,并造成货物积压,也影响货物的及时出运,并使货主的仓储成本提高,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很多食品微生物实验室都在探索和寻找一些准确性高,并快速的检测方法,最近我们分别从美国3M公司和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获得两种快速检测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其名称为:

①PetrifilmRS

A.CountPlate(由美国3M公司研制生产),是一种薄膜型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计数平板。

②Baird-parker+RPFAgar.(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研制生产的用Baird-Parker琼脂加免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计数平板)。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原理Petrifilm.RS

A.测试薄膜是由二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黄金色葡萄球菌培养基片,此培养基中含有经修正的Barid-Parker,营养成分加上以冷水可溶解的胶质。第二部分是一种耐热核酸酶(TNase)反应片,含有DNA及甲苯胺兰(ToluidineBlue-O)及四唑指示剂(Tetraeolium)。此指示剂有助于菌落的计数及确定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的存在。耐热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lcasDnase)为产毒金葡菌之典型特征,此酶非常耐热,在100℃加热30min,不易丧失活性,在130℃之下,其D值为16.6min,此酶之分子量为16800,等电点PH为9.6,耐热去氧核糖酸与检测血浆凝固酶相似,是一种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在Petrifilm.RSA检测片上,耐热DNA酶反应看起来,呈粉红色环带包围着一个红色或兰色的菌落。Petrifilm.RSA检测片,必须与Peyrifilm耐热核酸酶反应片一起使用,单独使用将不会显示菌落,因为具有辅助计数菌落的指示剂是在反应片上,而不是在Petrifilm.RSA检测片 上。Baird-parker+RPFagar,这一培养基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以氯化锂代替亚碲酸钾,使菌落颜色呈黑色,RPF补充有兔血浆和牛纤维蛋白原,以便检测凝固酶活力,胰酶可以抑制全部或部分围绕凝固酶阳性菌落周围沉淀晕环纤维蛋白的溶解,因此凡存在血浆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将在培养基中呈现有晕环的黑色菌落,即可确认,并作计数。

临床微生物学心得体会 篇4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尤其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实验、学习和观察等实践环节对我们掌握生物学知识、科学方法、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形成科学素质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此,从我们开始接触生物这门学科开始,就不断有生物实验课程,锻炼我们各式各样的能力。

但是,也的确是上过各式各样的生物实验课,我才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次做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对我的影响有多大。

首先,我一定得提的,便是金卫华老师,还有金老师给我们提出的实验要求。

独到的实验安排,让我听后为之一震,因为从初中开始,甚至是大学的前两年间,没有一位老师有提过,要求我们在学校安排好的实验课时间以外也能来实验室做实验,当然这大概也与我们的生物技术试验的内容安排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直以来,我们都循规蹈矩的准确服从着课程表给我们定下的规则,而金老师却轻描淡写,扬手舞舞便打破了笼罩着我们多年的“囚笼”。有时,我甚至会暗想,伴随着这种思维限制的打破,是否也会激发出我们名为想象力的翅膀,让我们能够在知识的世界中翱翔呢?

好好,不能扯太远,还需要拉回我心得的主题——实验!老师在第一次课上,对我们详尽的讲解了我们此学期需要完成的一系列实验。其中全是环环相扣,嵌合紧密,有点一招即失,满盘皆输的压力,不过我们更多的是怀着一种跃跃欲试的激动,恨不得立马动手,靠着自己学来的知识,认真的完成这套实验,并且还能看到最终那令人欣喜的结果。就这么妄想着妄想着,我们从第二周开始的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的漫长旅程。

由于,老师没有硬性的要求实验时间,我们便是一有空闲就往实验室里钻,也就少了以前实验课上出现的,因为部分实验仪器的数量缺少,同学们每次做实验都是你推我嚷的,造成了实验兴趣的流失。以至于做实验的态度越来越涣散,甚至只是简单的走下过场而已,几次实验课下来,热情全无。但按照金老师的提议来,大家来实验的时间不同,使得对仪器使用的时间错开,减少了为争抢仪器或是药品而嘈杂不堪的场面,实验也变得顺利了许多。

金老师会很体谅一些先开始忙活的同学,在黑板上写清他们实验大概会做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后面实验的准备物品和要求,然后开始在忙于实验而奔走中的同学之间晃悠。观察我们的实验操作,或是时不时提点解释一下我们实验步骤的缘由;实验药品的作用;如何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实验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或是做的失败了的原因,可是,随着实验的发展,后来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在看过书本上要求的实验步骤后,去缠着金老师,围在他周围,问他关于实验的各种问,就算同样的问题被问过许多次,金老师依然是和蔼的笑着一一解答我们的疑问,他的平易近人,他的悉心教导,他的不骄不躁,他的耐性与笑容都深深的打动了实验中的每位同学。

其实,他的这种教学方式,亮点就在于此,自主实验迫使我们会仔细品味步骤中的点滴;实验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就要求我们会去思考如何排除,继续实验;实验结果的不理想,更是使我们能认真回顾实验中的任何细节,找出问题所在,也会需要我们去深入了解这步实验的机理,用药品的理由,实验操作要求等。这些自己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而逐步累积起来的经验,是在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获得过的,那时,只知道按照老师和书本上写的步骤来,根本不在意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少了对实验的探究,能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减少。

说完对金老师和老师教育方式的看法,其次我想谈谈,我在这样的教学指导下获得的收获。

我是一个很懒散的人,以前做实验,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很少动脑筋去思考实验的前因后果,对台上老师的讲解也都是一知半解的'混着。但是,这次实验着实让我很费了一番脑子,有深入的去了解个中原理,实验操作的机理,仪器的使用方法,帮助我纠正和熟练许多操作,同时让我认识到自己以前的迷糊与不负责任,也让我体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中,是如此快乐和满足,还得到了好多在课堂上永远无法获得的知识。下面,具体说说看我的几件不小的收获。

有小到大来叙述,分有这样一些。第一件,混实验室久了,我有了可以“变出”任何大家想要的器皿的“功能”,只要是实验室里有的且我们熟知的物品(老师打包装起来的不算),无论是药品试剂,还是不同规格的量筒试管,我都可以摸出来,省去了四处找老师寻求帮助的时间和气力。第二件,学会了配置许多的试剂,于是知道了不同的试剂配置需要注意的问题,巩固了某些药品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多次配置时,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试剂配方,是拿一个专门的本子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一来,以后实验也不会因为试剂的问题而手忙脚乱。第三件,实验步骤需要仔细的.斟酌其中的奥秘,每一步如此走,自然有前人的用意,毕竟这些实验都是过去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精华继承,理解了他们的意图和原由,做起实验来会更加的得心应手也不易遗忘或出错。第四件,这件是我的心得,也不全是从此次实验中得来,且也不是只能运用于做实验中,这份心得是:在决定要做的事情后,考虑清楚行动时会需要用些什么,做些什么,将准备工作做好,为后续行动铺垫,按其规律列好清单,会使得实验或者任何别的事情做得更加顺利,有条理,排除做过多无用功的可能性,提高了效率的同时还降低错误失误的出现概率,成功率也会增高。

以上是我这个学期里,从现代生物技术综合实验里得到的一些心得。我希望在下个学期里,我能将自己从这里得到的心得,学习应用到其他的实验甚至是学习生活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厚自己的底蕴,加强自己的能力,不敢放言称自己要成为未来生物界中的一流人才,只能勉励自己成为一个不负众望的有用的人。

临床微生物学心得体会 篇5

4月8日市里举办生物教师生物实验培训,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自己不是专业生物教师,不论是生物知识,还是实验技能都懂得不多。这几年的生物教学勉强还能应付,当听说19年要考生物实验,真的感觉压力巨大。还好有了这次机会我一定把握好机会。

那天我们学习了四节课。分别是: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酵母菌以及观察菜豆、玉米的结构共六个实验。老师先讲解,我们随后操作。在显微镜对光、对焦中,我遇到了困难,尝试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对好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以后的操作中,比较很顺利。

到了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又出现了问题:视野中出现了大的条形结构,没有看到细胞。在老师的.操作后,才知道是刮取上皮细胞时,出现了杂质,而且镜头有些不干净,所以出现了失误。

经过培训,心里总算有了一点安慰,希望这样的机会多些,更好地完成教学和中考任务

本文来源:http://www.kw23.com/k/15435.html

最新更新

热门排行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