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文23网 >地图 >心得 >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

时间:2024-01-18 作者:库文23网

相关推荐

或许,我们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帮助我们收获很多启发,此时我们不妨来写一篇比较具体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应当流畅地表达出来,文字通顺、语言优美,大家的心得体会都写了些什么呢?非常荣幸为大家带来一篇有关“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的好文章,记得收藏此文以便日后参考!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篇1】

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学习张玉滚先进事迹》,看后感触颇深,张老师潜心教学的品质和扎根乡村教育的信念,在任何时候都既脚踏实地又敢为人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在市值学校工作,各种条件都很优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终于教育≮≯事业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自己的工作呢?

张老师不忘初心、潜心教学、精心育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守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我们要学习他不忘初心、潜心教学、精心育人、艰苦奋斗、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张老师把工作当成事业,把为人师表贯穿生活的始终。张老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他从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多重任务和高压力下身兼数职,认真工作并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绩。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无怨无悔的为每一位学生付出自己的心血。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点挫折,有时萎靡不振;遇到一点压力,就打退堂鼓;工作多一点,就满腹抱怨;看了张老师的事迹,我们在工作中也会像张老师一样,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业中。

张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记得学前班的一位学生,在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他接到家长的电话后,立即带上家人连夜寻找,最终在大山的一块石头旁找到了这位孩子,将他安全地送回了家。张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付出了真心、真情!这才是一个教师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这才是一位老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情怀!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张老师给自己定下的铁的纪律。张老师坚守着内心的这份淳朴执着,用无私的爱浇灌乡村的教育之花,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他所教学生的成绩在全镇也一直名列前茅。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是不是做到了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呢?

山外的世界很大,山外的精彩很多,但山区的张玉滚老师割舍不了这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最难割舍孩子们求知的欲望,纯真的眼睛。张老师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但他视名利如粪土,不在乎这些荣誉,在乎的是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张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后要以张老师的精神激励自己,爱岗敬业、敢挑重担、潜心育人,为学生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篇2】

CCTV-1播出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我们进行了观看,围坐在电视机旁,大家无不热泪盈眶、感受良多。

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年少,却用瘦小的身躯诠释大爱,用真心传递人间的温暖。有十几岁就承担起全家老少的衣食起居的吴林香;有在歹徒面前毫不畏惧,维护正义的周传金……这些人都是“小”人物的英勇事迹,他们在用行动来告诉全社会:我们是拥有大能量、传递正能量的90后。在重庆忠县马灌镇桂阳村6组,提起小林香,村民满是怜惜。“6岁时,她父母就离异了,外婆又长期瘫痪,外公手有残疾,20xx年10月,她的妈妈又被检查出肺癌晚期,加上一个5岁的弟弟,照顾这一家,娃娃不容易……”说起小林香家里的情况,村民晏心田一声叹息。13岁的她,肩负起照顾母亲、外公、外婆和弟弟的重任。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多才能睡觉。就这样,她经坚持了300多天,成为这个破碎家庭的顶梁柱。

当然,这些道德模范只是“90后”群体中的典型代表,其身后还有着更多默默无闻的“90后”们为社会献着爱心、做着善举。在他们身上不仅传承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体现着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些“90后”树立起来的道德标杆,足以让那些“作壁上观”、无动于衷的人无地自容。

古语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如果把每个默默行善的中国人比作平凡的一滴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那么这一滴滴水一旦汇合起来,就足以形成搅动时代精神的大潮。笔者深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若这些“90后”散发出来的正能量能“照亮我们的心灵,驱散我们前进中的迷茫”,“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不再遥远。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篇3】

这世上也许有恶,但善良从不缺席。

白岩松在一次新闻报道中如是评论。的确,即使存在一些不如意,这依然是个美好的世界,从不缺乏好人和善举,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动,时刻提醒着我们存在于世上的种种美好:

有这样一位户籍民警,34年如一日地热心帮助街坊邻居调解各种家务事儿,他叫邱娥国;

有这样一位老师,以生命为代价从死神手中夺回学生的未来,她叫殷雪梅;

有这样一位保姆,16岁那年主动承担起两名弃儿的抚养重任,她叫李泽英;

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在索道上穿梭来往于患者与诊所之间,他叫邓前堆;

有这样一个大男孩,把青春奉献给精神障碍的父亲和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他叫洪战辉

这样的人在中国有很多很多,他们就像夜晚的一盏盏街灯,执着地照亮脚边的黑暗。

他们也许会伤心,也许会流泪,但他们是中国的力量、中国的魂。

助人为乐大爱无言,大义无声

我们常常追问自己生命的意义。苦思冥想、引经据典地挤出一堆漂亮话,然后欣赏着这些华丽的文字洋洋自得,事实上却连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个座都得犹豫半天。生命,极讽刺地,恰恰在舞弄无意义的文墨和或大或小的自私中虚掷了。鲁迅先生极反感光说不做,他告诫时人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有益的事,因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于追问而在于实践,在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在于毫不吝惜地把自己这滴水投进善行的大海。微小得掀不起波澜,又伟大得让自命光鲜不群的露珠羞惭。

几十年前说起雷锋,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赞许和景仰;然而几十年后,在雷锋已不再仅仅是个体而成为一种符号的今天,大概会有不一样的声音了,尤其在经历过一次或多次浮于形式的所谓学雷锋活动后,关于雷锋是否已经过时的质疑越发强烈。

必须承认和反省的是,现今的某些领导者的确将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从灵魂教育降格为形式主义。但这曲解了助人的本意,不是真正的雷锋精神,是必须加以辨别和摒除的。

与此同时,更应肯定和重申的是,尽管时代变了,雷锋精神也并未过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正是有了雷锋精神,才有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不惜向生命借贷的慈善歌手丛飞;正是有了雷锋精神,才有为几百名孤儿倾注全部身家的阳光院长杨绍军;正是有了雷锋精神,才有平民慈善家爱心天使最美洗脚妹雷锋在几十年前离开了我们,可他留下的精神是那么伟大,而伟大永存。

这是个并不新鲜的倡议,也是个永不过时、永远正确的倡议:不要吝啬你的爱心,尽你所能地去帮助身边的人、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吧!不必轰轰烈烈,也没有横幅和配乐,因为一颗时刻装着他人的心,再装不下虚名和过誉。

请记住,也许爱心不能使人腰缠万贯,可指尖玫瑰留下的沁人芬芳不会散去;也许善行不会带来一时煊赫,可生命却能在义举中得到升华。大爱无言,大义无声。人生如此短暂,只有崇高,方能延续。

爱岗敬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人们还说,干一行,爱一行。

为了谋生而工作,是求职的初级阶段。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岗位,将其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则不仅是求职的高级阶段,还是做人的一种较高境界。

终我一生,所求无他,善吾业耳。怀揣这股信念,导游文花枝在危急关头优先抢救游客,自己因耽误治疗失去了双腿也从不后悔;保洁人员李影自觉承担职责外数倍的工作量,只为创造一个洁净的公厕环境;退休的人大代表杨善洲不取家乡分文,把座座荒山改造成片片新绿令人景仰的职业操守和坚不可摧的人格力量,正是华夏五千年的忠义精神在当代最好的绵延。

一份职业的意义,于小人是利,于君子是诚和义。作为社会分工的具体体现,任何一种正当职业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都有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常说做人要诚信,其实敬业本身便是一种最大的诚信。诚者,信也,无欺也。对自己的职业抱有敬畏之心,谨慎严肃地做好每一件分内事,即是对社会的诚,对公众的信,对人格的无欺。

关于自己的志向、以及未来将从事的事业,青年马克思曾如此慷慨书就: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后来他果然将一生都献给革命事业,离世之日,全世界革命者为之痛哭。

谨此向所有爱岗敬业者致以最真诚的敬意,你们是无上人格的卫士,崇高人生的导师。希望所有青年学生能在将来选择职业时心怀敬意,毕竟无论从事哪一行,它都应是神圣的,都会化入骨血和灵魂。

敬业者,人恒敬之。

孝老爱亲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冰心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他们也曾拥有无忧的童年,本应在父母呵护下和别的孩子一样快乐成长。突然有一天,父母中的一方倒下了,整个家塌掉半边,瞬间,荫蔽失去、乐园崩溃。哭是没有用的,能擦干他们眼泪的人如今只能依靠他们生存;小小的肩膀还未开始成长,便要独自承担起令人窒息的重担。

黄来女和孟佩杰,两个经历相似的女孩。在照片里,我注意到她们都留着简洁的短发为了腾出更多时间给重病在床的至亲,正值青春的少女毫不眷恋地抛开本应属于她们的美丽。这还只是照片。孝子孝女们,付出的远比那多得多。

孝老爱亲,短短四字于他们,却是比自己的生命更大的重量。在幸福、完整家庭长大的我们,又怎能像他们那样对生活、对担当、对亲情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只能想象孤立无援的夜晚,照顾久病的亲人安睡后,也许他们会放纵早已超负荷的自己痛哭一场,然后在天亮前擦干眼泪,准备一家的早午饭、帮助亲人起床和梳洗、扫地、洗衣、买菜开始新的、忙碌的一天。难吗?难。可他们从未放弃,用一日日的点滴行动诠释担当一词,用并不强壮甚至柔弱的身躯守护着家这朵被命运无情吹打的花。花开得艰难,但无比绚烂。

在我们赞美孝子孝女们的同时,也许会心存疑问:这些早已成人的少年,是否哀叹过上天不公?

戴着一副朴素的廉价眼镜、浑身散发出书卷气的洪战辉没有回答,只是微笑温暖纯净,宣告着幸福与无悔;这个笑容包含了太多东西,独独没有哪怕一丝不甘登时一切疑问都显得那么肤浅无聊。

他曾经在诗歌《蜗牛》中写道:也许逃避、放弃可以使我跑得飞快/但责任又让我宁愿忍受苦痛/扛也是苦/放也是痛/苦痛中脚步不停。

弱者认命,强者抗命。即使迷茫过、痛苦过,如今站在我们面前的,也已是一个个在与命运的斗争中大获全胜的英雄。他们以不息的生命与不止的奉献,一路披荆斩棘,让阳光照进风雨飘摇的家庭,用亲情温暖被春天遗忘的角落。

有失必有得,有爱就有家。坚强如斯,不会惧怕、更不会怨恨命运。

我坚信,这就是他们的心声。

有人陷入困境时,他们伸出援手,彰显爱心与善意;利益和原则冲突时,他们坚守正直人格,诠释敬业与道德;家庭突遭变故时,他们不离不弃,守护亲情与责任。人性之路上从无对错,只有快慢。全国的这些道德模范们也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唯一不同的是,面对道德选择,他们从未犹豫,顺由善的本心指引,在绝大多数人迟疑不前时勇敢前进,直到我们这些愚人的视野几乎不能及。

但是毕竟我们都在向前。毕竟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时代都在向前。至善者追随至善,其他人又追随至善者。浩浩荡荡,前赴后继。

终有一天,再犹疑的旅人也会学会果敢;蒙尘的心灵,也将在榜样的引导下重新变得清亮。

终有一天,整个中华民族都能在人性之路上步调一致,在道德追求中完成永恒和不朽。

这些支撑起民族精神的中国脊梁,令我可以自豪地说:那一天,绝不会遥远。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篇4】

84岁,我国空降兵第一代女空降兵,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她将毕生积蓄1千万元捐给家乡黑龙江木兰县,用于教育、公益事业,获得感动中国人物。

“坚守初心使命无私奉献社会”,这是马旭昨天作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在座谈会上的发言题目。座谈会结束后,接到记者电话的她仍难掩激动:“能参加这个座谈会,还能代表湖北武汉发言,我很荣幸。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国富民强,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十来岁参军,马旭离开家乡黑龙江木兰县已有72年。今年6月29日,她再一次踏上了故乡的黑土地。当中巴车行至木兰松花江大桥时,马旭走下车,扶着大桥栏杆,望着东流的江水热泪盈眶,口中反复叨念,“回来了,我回来了!松花江,你的女儿回来了!”

1947年,马旭正是从松花江畔参军离乡。母亲把一枚铜钱缝在她的衣服里,马旭一直珍藏着。上世纪50年代,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她将工资和那枚铜钱一存进了银行,这也是她最早的存款。随着时间的累积,这笔钱达到了1000万元,又被她捐给了家乡。

如今的马旭并没闲着,每天她和老伴颜学庸6点多就起床,学半小时外语,然后在附近的广场上骑车锻炼,买菜做饭,读书看报。今年4月,老两口来到武汉市妇联,强烈要求参加军运会志愿服务。经过商量,武汉市妇联建议马旭夫妇发挥他们当军医的优势,在应急救护领域,提供初级医疗救护培训志愿服务。老两口填表后,正式成为军运会志愿者。

马旭家的桌子上、柜子上、床头上,都贴满了中日文对应的词语小纸条。五年前,她就开始备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研究生,不过三次考试都卡在了外语上,“年纪大了,很多单词都记不住。”不过马旭没有放弃,今年她还准备报考,每天抽时间背单词。

不少人关心地问老两口:“你们的钱都捐了,那你们的生活怎么办?”颜学庸说,他们还有退休工资,而且简朴的生活习惯一如既往,每个月的收入保证生活绰绰有余。现在老两口在学习之余,还在搞一些科研,生活很简单也很快乐。

马旭坦言,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她的内心很不安,因为她觉得自己做的还很不够,“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一点小事情,就获得党和国家颁发的这么大的荣誉。”她说,荣誉对她不仅是激励和鞭策,也是将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动力。

生前系空降兵某旅直升机团场站汽车连七班班长。,他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义无反顾、勇闯火海,救出一对年迈夫妇后,第三次冲进火场救人时,不幸壮烈牺牲。

“道洲是军人,救人是他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人。”昨日,在京参加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的李道洲烈士妻子王慧对楚天都市报记者说。

203月3日,武汉市洪山区东湖花园小区,一户居民家突发大火。正在休假的李道洲听闻消息,先后两次冲进火场,救出一对老夫妻。当他第三次冲进火海,试图救出老夫妻患有脑瘫的女儿时,被滚滚浓烟吞噬,壮烈牺牲。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后,他舍己救人的壮举传遍大江南北,他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动亿万群众。

当年3月5日,李道洲被批准为革命烈士。之后,他被追授“武汉青年五四奖章”“信阳青年五四奖章”“湖北青年五四奖章”。6月,武汉市追授李道洲“武汉市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8月13日,李道洲被空降兵某军追记一等功。

昨日,李道洲又获评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楚天都市报记者连线李道洲妻子王慧,她已于9月2日从武汉启程前往北京,代表牺牲的丈夫参加表彰活动。

王慧说,丈夫是一位军人,救人是他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是会选择毫不犹豫地去救人。“感谢国家、培养了道洲,我为他感到自豪。”

王慧说,丈夫牺牲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她一家提供了很多帮助和关爱。一年半过去了,家人也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生活慢慢恢复平静。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他们一家已搬到了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东林外庐小区,本月儿子翔翔已上小学一年级了。爸爸被追授的各种荣誉称号,翔翔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具体含义,但他知道爸爸是个英雄。一次,翔翔在街头看到印有爸爸照片的宣传画,便对王慧说:“妈妈,这是爸爸,他是个英雄。”翔翔很懂事,回到家里几乎从不提起爸爸,因为他怕爷爷奶奶听到会伤心。

王慧说,目前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将两个孩子抚养成人,好好教育他们,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她会照顾好公公婆婆,让道洲放心。

李道洲的父亲李春旺得知儿子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后说,“感谢党和国家、对道洲的培养,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我和家人会化悲痛为力量,回报社会各界的关爱,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篇5】

杨明,男,汉族,1984年7月生,贵州毕节黔西市锦绣学校教师。

杨明扎根贵州黔西山区,足迹遍布黔西多所学校。他坚持走访山区留守儿童,帮助困难家庭,资助贫困学子,联系公益组织、企业助推乡村学校建设和发展,始终守护着黔西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的坚守,杨明和山里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亲切称他为“杨爸爸”。

为了山区的孩子,他毅然选择坚守。,25岁的杭州小伙子杨明放弃月入过万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山区支教。那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通村公路,出行只能靠走或摩托车带;没有教师宿舍,住的是杂货间,窗户是纸糊的,冬天特别冷;那年恰逢西南地区旱情,吃水不便,得走很远的路用扁担挑水喝。一年支教结束,杨明毅然决定继续留下。在曾经位于深度贫困镇的景山小学,他一人承担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不顾山高路远,坚持逐户家访,足迹遍布30余个行政村。

为了山区的孩子,他再次选择留下。203月,观音洞镇新合、熊洞两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新开了幼儿园,杨明又一次主动请缨,每天往返近30公里,一师一园守护村里10余名学龄前儿童。杨明曾考上公费研究生,可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再次选择留下。

支教至今,杨明积极助推教育均衡发展,在他的奔波牵线下,促成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与黔西市观音洞镇沙井小学的校际结对。杨明一直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致力于控辍保学、教育脱贫。他特别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在观音洞镇两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支教时,他积极开展特殊家庭走访,成了一些特殊家庭孩子的“代理爸爸”。

杨明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称号。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篇6】

学习全国道德模范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收看了,

龚全珍奶奶既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又是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一名年逾90、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位平凡朴素而有着坚定信念,充满活力的长者,发扬着甘将军“联系群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

龚全珍奶奶至今还依然活跃在老百姓中间,关心社区的和谐发展,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体,关爱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倡导新风文明。人们敬重她,爱戴她,深切地感受到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龚全珍奶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坚定信仰的典范,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将军夫人永恒的坚守。

沧海桑田,春风化雨。龚全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入党誓词。无论是在农村学校教书,还是离休之后的社区生活,龚全珍总是能用她身上的正能量来诠释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

他这样做,傻吗?有人说是,有人竖起大拇指,直夸“好样的”。

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种傻劲了,这种傻劲就是时代的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前进的动力。总书记的评价、贺词朴实感人,让人深受鼓舞。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事迹,让我对助人为乐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捐助别人,带给别人希望和实现梦想的力量,带给别人快乐,这就是助人的意义。

我们收看这个颁奖仪式,目的是在全社会弘扬这种道德精神,形成一种弘扬正气的风范。学习道德模范不是一句口号,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在我们当今的这个社会中,许多人早已忘记了奉献,有时候我碰到一个因家庭出现困难而出来乞讨的人,我总会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去帮助她,可是事后,总会有同学或朋友说我傻,说他们是骗子。从这一件小事之中,可以看出人们害怕被骗,也没有奉献意识。可是在这个现代化社会中,我们必须要孝敬长辈,诚信做人,舍己救人,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为中国争光。

在新时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优秀传统,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

全国道德模范学习心得【篇7】

李芳,女,汉族,1969年5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镇人,生前任教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

李芳同志扎根山区,从事乡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敬业奉献、精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学校认可。她心怀大爱,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熠生辉,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2018年6月11日17点30分,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正常放学。二年级语文老师李芳随护路队护送学生离校回家。17点51分,护路队行至红绿灯路口,李芳老师正组织学生按绿灯指示有序通过。突然,一辆装满西瓜的三轮摩托车自北向南向护路队急速驶来。情况万分紧急,李芳老师一边大声呼叫学生避让,一边冲上前去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并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严重撞击,昏迷不起。学生们得救了,李芳老师却遭受重伤,虽经医院一天两夜全力抢救,终因重度颅脑损伤致呼吸循环衰竭,于6月13日凌晨4时40分不幸殉职。

李芳老师被分配至董家河镇谢畈小学任教,谢畈小学撤校后她被分配至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在同事眼里,李芳老师是工作学习的榜样,许多实习教师和年轻教师都愿意拜她为师,近5年,她带出20多名“教师徒弟”。在家长眼里,她是和蔼可亲、无私奉献的老师。她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一有空就为他们介绍孩子的情况。翻开李芳的档案,任教近三十年,她始终坚守教育第一线,在担任学科教师的同时,又先后工作在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等岗位,生前荣获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优秀辅导员等表彰22次。

2018年6月16日上午,李芳老师的追悼会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举行,4000余人来到现场沉痛悼念李芳老师。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领导分别前来看望慰问李芳同志家属。

2018年6月教育部追授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教育厅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8年7月河南省委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8年7月李芳同志荣登“中国好人榜”;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评定李芳同志为烈士;教育部长陈宝生,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陈润儿等领导同志先后就学习宣传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作了批示。

本文来源://www.kw23.com/k/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