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文23网 >地图 >心得 >

昆虫记心得读书笔记

昆虫记心得式读书笔记

时间:2024-02-05 作者:库文23网

相关推荐

我为了让您感到满意用心打造了这份“昆虫记心得式读书笔记”。当我们受到启迪,并且灵活运用时,不妨将心中的千言万语变成纸上的文字。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总结事情的经验。分享能够让你的朋友们更好的了解你也可以增加你之间的联系!

昆虫记心得式读书笔记 篇1

在暑假里,我读了几本课外书籍,其中有一本书我觉得特别有趣。它就是法国昆虫学家、科普学家、博物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昆虫记》。

这本书,勾划出了一个神奇的昆虫世界。让我认识到了很多昆虫,比如蟋蟀,大孔雀蝶、蝎子、甲虫,蜣螂等,法布尔通过仔细观察,多次实验细致生动地记录了多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本能。了解各种昆虫的繁殖和捕食方式。他宁愿整天趴在石头底下,体会昆虫们的喜怒哀乐,也不愿去参加任何一场上流社会的晚宴。为了能更好的研究虫子,孤身一人住进了老旧民宅,宁可孤独也不会放弃研究,就是因为法布尔耐心仔细的观察和不厌其烦的实验,再加上细致的描写,才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奇妙的昆虫世界。管虫会自己穿衣服,松蛾会预测天气,蜘蛛会用丝穿到各个地方织成不同的网。甚至有些昆虫跟人类聪明,例如赤峰让毛毛虫失去知觉而不致死,给食物保鲜。法布尔还将毕生所研究的成果和经历大部分用散文的方式记录下来。将区区的小虫子描写的活灵活现,使得昆虫世界成为了人们获得知识、趣味、美感以及思想的兴趣,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昆虫是多么有趣的生物,所有的这一切无不让人为之惊讶和叹赏。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书中处处体现着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以人类的视角讲述昆虫们为了生存而在争斗中所表现出的妙不可言惊人的灵性。

这本书读完后,我也做了一个观察,我在石头下面抓了两只蛐蛐,它们是黑褐色的,它们的三对腿一对比一对长,最后面的一对不仅粗长,还长了许多小刺。刚开始时两只蛐蛐还和平相处,不一会儿,其中一只大的用腿将小的踢翻了过去,小的不甘示弱翻个身扑到大的身上,用它的触角给大的挠痒痒,并用大钳子夹大蛐蛐的脸,这时大的用它更锋利的钳子将小的两对小腿夹住,小蛐蛐无法动弹,两个谁也不让谁,像练了跆拳道,拳打脚踢。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两败俱伤。最后它们摇晃着自己的触角,好像是在发出停战的声音。通过这次观察让我了解了它们的长相特征跟生活习性,并让我对其它昆虫更加的产生了兴趣,想要更多的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法布尔不怕困难,不怕辛苦,做事坚持不懈,努力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去学习去了解,让周围的一切都变的更加美好。

昆虫记心得式读书笔记 篇2

在前几天我读完了一本名叫《昆虫记》的书。在这本书里,法布尔先生为我们精心描写了各种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繁殖和死亡,记录它们在自己王国漫游的历程。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昆虫记》读后感,来欣赏一下吧。

《昆虫记》读后感篇一 从小我最喜欢玩虫虫。法布尔的《昆虫记》,以及别的昆虫书,翻了一遍又一遍。我还把书上说到的昆虫列了一张表,只要捉到过,就在名称后面打个红勾勾。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勾着勾着,剩下的空格就越来越少了。 那一次,去舅妈的新校区玩。那里可谓是“原生态”,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我当然不会放过这大好的玩虫机会,自顾自跑进花丛找虫。 怪了,我东瞅西瞧,这花丛竟没有虫的踪影。我又朝几棵树走去,看罢第一棵,再看第二棵。咦,上面爬着一个黑东西。我的第一反应就伸手去捏。为啥?因为在我的感觉中,大多数昆虫都是黑色的,这黑东西应当也是昆虫。不过,我还从未见过这种巨型虫。我该小心地来捉着它。 坏了,就在我的手刚刚碰上那黑东西的瞬间,手被咬了。不对,是被夹了,食指的上端正在往外渗血呢。我忍着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伸手捏住黑东西的腹部。哟,它似乎也不甘心,头上一对大夹子抬呀抬,黑糊糊的粗腿蹬呀蹬,不但想挣脱我的手,还想朝我的脸上扑呢。呵呵,人定胜虫。我急忙掂起瓶子,“咕咚”,把它撂入瓶底。它弹腾了几下,终于精疲力尽无奈了,老实了。 回到家,对着昆虫书一查,啊呀,那黑东西竟然是锹甲。我欣喜万分,赶紧在昆虫表格上添上一个红勾勾。 好几本书上都说,在昆虫世界,倘若论力气,独角仙老大,锹甲老二。神气哦,能逮住个虫虫二大王,足能让家属院里的小伙伴眼馋一阵了。 为了报夹我手指头之仇,我接连两天没给这黑东西喂食(当时傻乎乎,以为锹甲跟蝈蝈一样,喜欢吃豆豆)。不料,它依然精神抖擞。再一看那瓶子里,原来放进去的蚂蚱没了腿,蝴蝶没了肚子。咦,原来它也吃“肉”呀! 我忽然悟到,逮住锹甲的那片花丛为啥没有小昆虫,还不是被它吃掉了,或者吓跑了。就这,它还饥荒着,还想咬我手呢。 哦呵,对于被锹甲夹破手指头这件事,妈妈很淡然,只是批评我太冒失。学医的舅妈可说得很严重,她像给学生授课似的,从昆虫身上携带的细菌、病毒,讲到传染、发病。听着听着,我不禁有些心惊胆战起来…… 《昆虫记》读后感篇二 我读后懂得了蝎子的生活起居和习惯特点,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现在让我告诉你吧! 蝎子喜欢生活在野草都无法生长的地上,这对蝎子来说是与无伦比的宝地,蝎子喜欢独居,再黑暗里它会忐忑不安,蝎子喜欢把背靠在温暖的石头上晒太阳,到了冬天蝎子们就不爬出洞穴,只有特别暖和的时候才会出洞穴,蝎子的洞穴有七八厘米长,我用尺子量我的手掌到中指指根处,正好八厘米,蝎子的家真是太小了。蝎子通常从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在自己的洞穴里是不出户的,它们不是在冬眠,在这漫长的六七个月里,蝎子几乎什么都不吃,但到了4月,蝎子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变化,他们会爬出洞穴到外面散步,不再回洞穴。 蝎子每次吃食物的时候,会把嘴里的幼虫嚼好几个小时,嚼成一个皱巴巴的球,蝎子会用钳子把残渣从嘴挑出去,这样就不会卡住喉咙。你知道它为什么会用钳子把残渣从嘴挑出去呢?因为它的胃特别小。 你知道蝎子和蜈蚣打架谁能赢吗?答案是:蝎子赢,因为蝎子用它的大螯顶住蜈蚣的大嘴,由于蝎子的毒针呈弯钩状,只要蝎子把自己的尾巴向上伸直,毒针的顶端就会下垂,这就是蝎子必胜的绝招。 母蝎子要生育宝宝时要把公蝎子吃掉,我突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童话故事里,螳螂妈妈也是这样繁殖后代的。听起来很残忍。蝎子妈妈一次能产30—40颗卵,卵不是结实的硬壳,而是一层透明的软薄膜,孵化出来的小蝎子身体是白色的,体长大约9毫米,刚出生的宝宝什么食物也不吃,一直到蜕皮的那一天,也不会乱动,两个星期后妈妈会离开它们。想一想人类是多么幸福,一出生的宝宝就一直和妈妈、爸爸永不分离。 蝎子虽然有毒,只要我们不侵犯它的领地,它不会轻易伤害人类。 《昆虫记》读后感篇三 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人文精神统领在自然科学的庞杂实据,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地方,将区区小虫的话题书写成层次意味,全方位价值的巨制鸿篇,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 法布尔用他一生大量的时间观察千奇百怪的昆虫,收获非同小可,他利用智慧观察到了昆虫们的所有习性,并且不断思考,必要时总会将昆虫带到家里养,以便观察。辛勤的蜜蜂,威武的螳螂,唱歌的蝈蝈……它们都像你的亲密朋友一样,给你讲述它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寻常的故事。 法布尔倾注一生在昆虫的观察与研究中,他怀着父母对子女一样的爱心,记录了昆虫的生命过程,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敬畏和赞美。整本书介绍了不同昆虫的不同习性和各自捕捉猎物的方法,愚笨的毛虫,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其中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坚持“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法布尔为了完成《昆虫记》几乎是牺牲了一切。他没有抓住一生中出现的许多机遇去巧取功利,过上幻想中的“好日子”,却安于清苦,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甚至不惜把一家老小也捆在自己这张“板凳上”。最终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 《昆虫记》读后感篇四 科学家也能创作出文学作品吗?当然可以,法布尔的著作《昆虫记》就是最好的例子。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科学家只会摆弄着显微镜,注视着下面的世界,文学家只能整天挥舞着笔杆子。直到我接触到了一个词:“边缘性人才”后,我才明白,有些人不光是杰出的理科生,也是出类拔萃的文科生。比如爱因斯坦,他不但是物理学家,也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而法布尔的这部《昆虫记》,大概也是一本“边缘性书籍”吧! 昆虫记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细腻文笔流畅,真是让人感觉到是一部散文。虽然是散文,但昆虫记处处都流露出科学的知识,把人以前错误一扫而光,使你不禁感叹:“哦,原来如此!” 法布尔有时真是一个“老顽童”。看,他把圣甲虫描述的多有趣:“咦?这只唯恐来的太晚,碎步向粪堆赶来的是什么虫呢?它那长腿像是由装在肚子里的一个机械所推动,生硬而笨拙的向前移动;红棕色的触角像扇子似的张开,表明它担心强烈的贪欲不能满足而惴惴不安。它来了,它挤倒一些捷足先登者,来到了大餐桌前。这浑身黝黑、粗大异常的家伙,便是大名鼎鼎的圣甲虫,现在它跟它的同胞们入席排排坐了。它用巨大的前足,一抱一抱地对粪球做最后的加工,或者给粪球再加上一层粪,然后走到一旁,平静的享受劳动成果”。好像昆虫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真像个活生生的小人儿。 圣甲早和法布尔似乎是有缘。当“美味蛋糕”从山坡上滚下的时候,圣甲虫毫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向上爬,不管斜度有多大。而法布尔为得到一片地,奋斗了四十年,尽管自己多么穷困潦倒。看,多么相似呀!昆虫记差不多就是法布尔的自传,他就是那些昆虫,和大自然在做勇敢的斗争。《昆虫记》是一本科学着作和文学经典,看过了之后,你一定会感慨:“这个世界真奇妙!” 我敬佩法布尔,敬佩他的细致入微。法布尔的细心,从《昆虫记》的字里行间里便一展无遗。这本书对昆虫的描写,小到连虫子的某个动作都描写得惟妙惟肖。读着《昆虫记》:昆虫们排着队向你走来,勤劳的蜜蜂在采蜜,威武的螳螂在比武,可爱的蝈蝈在歌唱……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因为法布尔的细致入微而跃然纸上。读着这新奇、优美的文字,我不由得对法布尔肃然起敬。《昆虫记》真不愧是“讲昆虫故事的楷模”。 《昆虫记》固然值得我们去阅读、了解,但是法布尔的执着、细心的品质却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啊! 微风掠过,品读着《昆虫记》,我仿佛看到了这位昆虫大师痴迷观察的身影…… 《昆虫记》读后感篇五 读完《昆虫记》后,轻轻合上书,细细回味着书中的描写,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波澜。 《昆虫记》是一本描写昆虫生活习性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在法布尔的笔下,这些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小昆虫也表现出它们独特的一面:遂蜂的守门人充当着大门板和守门人的角色,同类来了就让开,异类来了就赶跑它;迷宫蛛的网像一个迷宫,昆虫掉进去就“走”不出来了;蝈蝈儿看起来好像是食素的,其实它们是一群“伪素食者”……这些小生灵在作者的笔下表现的活灵活现,像人一样有了灵性,会唱歌,会跳舞,有欢喜,有悲哀。 看完这本书后,我对这几句描写遂蜂“守门人”的话还记忆犹新:“也许三个月以前,那时它还很年轻的时候,它曾经为了自己和后代们在这里单枪匹马地辛勤工作,每天都干得筋疲力尽,一直到现在才得以休息。不,它仍然没有停下劳动,它还在用它微薄的余力守卫着这个家。它已经不能再做母亲了,可是它依然能够为家人守卫大门,抵挡不速之客。” 看完这几句话以后,我被遂蜂“守门人”那对家里人深沉的母爱所震撼了。在它年轻的时候,它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波着;在它老了后,它仍然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守卫这个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人类的许多母亲不也是如此吗?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操碎了心,在儿女长大后虽然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帮忙的了,可是心中却仍然装满了沉甸甸的母爱,想要再做点什么。 我再将书中的内容与我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一对比,才发现,原来昆虫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何我以前就没发现这一点,而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却发现了?后来我才知道,法布尔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昆虫的研究中去了,因此,他发现了昆虫的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因为《昆虫记》在科学和文学上都很有地位,因此被称为“昆虫的史诗”。为何法布尔能够坚持一生都致力于昆虫研究呢?因为它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 《昆虫记》让我了解了昆虫,更让我了解了生命;《昆虫记》虽然看起来平平淡淡,但却蕴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无比尊重,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

昆虫记心得式读书笔记 篇3

昆虫记一部世界文学史上遐迩闻名的昆虫史诗,在这本书里,法布尔将带领我们探索奇幻美妙的昆虫世界,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感受世界的美妙。

在法布尔的笔下,许多昆虫们并布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渺小,它们拥有自己的世界,有看上去体格弱小,艳丽动人的萤火虫,却是个有着独特的捕食方法的食肉动物,先将其麻醉,然后再慢慢享用;渺小的甲虫为了吃到美味的菌类食物,会不辞辛苦地搬家,寻找新家,这种聪明的甲虫有着自己独特的办法,人类至今也无法知晓其中的奥秘;小小的金步甲不仅是消灭毛虫的能手,更是一只凶猛残忍的杀手,甚至有同类相残的习性,让人触目惊心。

不仅有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昆虫,还能令读者从昆虫的身上感受到温暖,感受到正能量。

天牛的样子十分奇特,就像一些蠕动的小线条,其力大如牛,又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天牛自始至终都在挖掘着通道,因为它知道自己的将来会变成虫,所以要为它将来细长的触角,修长的足和无法折叠的甲壳寻找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它不知疲倦地为将来的飞走做好一切准备。它辛勤的劳作着,无怨无悔,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

还有斑纹蜂,斑纹蜂最讨厌蚊子,那些可恶的小蚊子经常蒙骗斑纹蜂母亲,使斑纹蜂的母亲无家可归,只能悲伤地离开自己的巢穴,最后,无家可归的它们一天天地衰老下去,最后,就彻底消失了。

这不是一本毫无感情的科普书籍,而是一本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和人文关怀的书籍。法布尔可以对斑纹蜂给与深深的同情,谴责蚊子的无耻;也可以由衷地感叹大自然造化之神奇;还可以向读者传递顽强的生命力和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让人感动的同时,也能振奋人心。

我由衷地推荐这本昆虫记,它能让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知生命可贵,感受时间冷暖,做一个博学但有温暖的人。

昆虫记心得式读书笔记 篇4

在我的书架上,一直珍藏着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它带领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感受昆虫世界的多姿多彩,它带领我们回到大自然,回到母亲的怀抱。说到这儿,大家就可能会猜到这本书了。没错,这本书就是《昆虫记》。

你光了解这本书不行,你也要了解作者的背景啊!所以我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一些关于作者的一些基本信息:《昆虫记》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让一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这是作者的原名,我们经常会直接说法布尔,他是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昆虫学家,被誉为现代昆虫学之父他在研究生物学之前学的是数学,物理,化学,这也是他的必修课,所以他也在这几个方面硕果累累。说到这啊,有些人就会感到疑惑,他不是学数学物理的吗?怎么最后成了现代昆虫学之父了呢?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之前学数学原因是迫于生活,但也有一点对数学的热爱,最后在莫干唐东的鼓励下,使作者下定决心放弃数学,专心研究生物学。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少有机会见到各种各样的昆虫,如果真的见过,那也算是偶尔,而昆虫记是专门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昆虫,也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知识:小蜘蛛是怎样从妈妈的卵袋里孵出来的?屎壳郎是怎样滚粪球的?蟋蟀有个豪华的别墅;螳螂是怎样捕猎的只要一想起来,我就会觉得回味无穷。

我举个例子:你们觉得萤火虫是食草昆虫,还是食肉昆虫?有些人毫不犹豫的就会回答,当然是食草昆虫,如果是说出这种答案,我只会对你的无知感到嘲笑。如果你是读了《昆虫记》你就会明白,萤火虫是食肉昆虫,萤火虫有一个巧妙的工具,这个工具非常微小,不借助放大镜是看不到的,这工具常用来麻醉自己的目标,蜗牛就是主要受害者之一,这个工具是由两片锋利的大颚组成的,就像是两个弯曲的獠牙,獠牙上还有一条细钓,萤火虫就是借助这个工具让蜗牛睡上一觉,然后在无息中消亡了。我不仅在《昆虫记》里着谜,法布尔的探索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在研究红蚂蚁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时,用尽了各种办法:用水冲刷红蚂蚁回家的路,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最后告诉全世界,红蚂蚁是凭借着记忆找到回家的路的,我不由得对红蚂蚁的记忆力感到佩服,也为法布尔为寻找昆虫的真理而绞尽脑汁感到敬佩,我也曾拥有过这样的幻想:如果有一天我有了红蚂蚁的记忆里,又有法布尔的探索昆虫的精神,那我的前途可就高枕无忧了呀!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对昆虫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观察它们,比如:我和父母去野外郊游的时候,会看到很多蚂蚁,能看到美丽的蝴蝶,以及蹦来蹦去的蚱蜢,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再结合昆虫记里的内容,让我对这样的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有一天我在家里吃,一粒米饭从碗边滑落。当时我并没有在意,直到一只蚂蚁的出现引发了我的好奇心,这只蚂蚁先在米饭旁边转悠着,后来好像看到了食物,跑过去确认一下,最后竟奇迹般地一小步一小步的把米饭慢慢地向巢中拖去,我震惊了!一只小小的蚂蚁竟有这么大的力气!我又通过网络查阅才知道蚂蚁竟能抬起比自己重400倍的东西,我顺间被蚂蚁的力气所证服,蚂蚁才是名副其实的昆虫界大力士!但我还是半信半疑,这次我换了一个被我吃完的苹果,把它放在地下,不一会就有一只蚂蚁就察觉到了,但它并没有立刻去给自己享用,而是转了转就走了。我很疑惑我怀疑是不是我选的用品不对?我失望的回家了,等到再次回来的时候苹果上已经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这次我也震惊了!我虽然没有再次看见蚂蚁是怎样把比自己重400倍的东西给搬起来的,但是我证明了蚂蚁不是一个自私的昆虫,而是一个充满集体主义的大家庭!这次的发现也源于《昆虫记》是这本书提高了我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我观察事物的眼睛!

通过阅读昆虫记,我了解很多昆虫知识,了解它们的习性,它们的本能,以及他们擅长的领域,这让我收获满满,不仅提高了我观察昆虫的眼睛也让我知道大自然的食物链不能轻易被破坏,告诉我们应该遵守大自然的规则去爱护昆虫,保护大自然的一点一滴!

昆虫记心得式读书笔记 篇5

今天,我读了《昆虫记》这本书。《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在“荒石园”蛰居35年,才得以完成《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读完了《昆虫记》,我知道了蝉在地下生活黑暗的4年,出来只能活5个星期,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奉献的精神啊!还有那凶残、可怕的螳螂,居然以同类为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还有那团结的黄蜂,他们为自己的安全而战斗,为蜂巢内部生活的快乐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还有人类用尺子与圆规都不可能像蜘蛛那样精确的度数大小……

与这其中,我最喜欢那辛勤、劳苦的蝉。它在夏天,不知疲劳的歌唱,这位“歌唱家”边歌唱,边痛饮。可蚂蚁这帮强盗不是厚着脸皮乞讨,而是把我们可爱的蝉赶跑,强占蝉的领地!这不正是现在社会上弱肉强食的缩影吗?有着深深爱子之情的被管虫,为了下一代,死了也甘心。别看它外表丑陋之极,但它内心中那种精神是很伟大的,它那深沉的母爱令我久久难以忘怀。再说说以织网所闻名“昆虫界”的蜘蛛吧。它织的网无比精细,分毫不差,这不正是我们所缺的孜孜不倦的认真的学习精神吗?

读完《昆虫记》这本书,我为昆虫独有的本领与精神所折服,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奇妙的昆虫世界。

本文来源://www.kw23.com/k/622.html